资讯要闻

《中国纪检监察报》关注:巧手绣出脱贫路
时间:2021年03月2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量:

《中国纪检监察报》关注:巧手绣出脱贫路

原文载于2021年3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7版


  “背着娃、绣着花,绣着绣着,幸福就来了。”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向大家描绘了通过苗绣产业带动更多绣娘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带领当地成千上万名绣娘用小小针尖撬动了脱贫大事业,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等多个奖项。2月25日,石丽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苗族没有民族文字,绣画就是一种文化表达、一段历史记载。因此,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苗绣,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石丽平说,她三四岁就学会了拿针配线,十二岁就能跟着母亲绣出神秘绚丽的图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苗绣技艺传承出现严重的断代现象,石丽平很是惋惜:“咱们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传承好、利用好,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从2000年开始,石丽平用了8年的时间,徒步3万多里走村串寨,潜心学习苗绣技艺,记录苗绣历史,挖掘苗绣人才。2008年12月,石丽平成立了苗绣公司。当时,公司仅有3名绣娘。不久后,石丽平组织了第一期苗绣培训班,成功教会了身边几十名妇女苗绣技艺。如今,石丽平已经组织了32期苗绣培训班,培训绣娘2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苗绣能手。


  用活绣花针,下足绣花功。2016年以来,石丽平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设了100个扶贫工坊,开展“送培到户,送技到人”的手把手培训活动,实行“一人一工坊”居家就业模式,带动4000多名留守妇女居家就业,帮助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我在家门口干我热爱的苗绣工作,每个月的工资近5000元,既挣了钱,也照顾了家庭。”提起苗绣技艺,来自松桃县太平营乡老寨村三组的绣娘田应芝很是感慨。在石丽平的指导下,她在藏针方面苦下功夫,研究出了“双面绣”,其作品新颖精致,深受客人青睐。


  除了引导绣娘就业,石丽平还大力培养“绣爷”,今年44岁的杨光荣就是其中一个。杨光荣是松桃县妙隘乡大土村人,在1998年的一次意外事故中造成了双腿残疾。2014年,杨光荣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石丽平带着苗绣团队到乡里培训刺绣技艺期间,不甘于现状的杨光荣决定去试试。由于勤学善思,杨光荣很快掌握了苗绣技艺,被石丽平招聘进了自己的公司。在石丽平的帮助和指导下,杨光荣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且从一名普通绣工逐渐成长为专业的苗绣技师,每个月都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我们不能等靠要,要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一片蓝天。”2020年12月,杨光荣家顺利脱贫。


  在石丽平和当地绣娘、“绣爷”的不懈努力下,松桃苗绣拥有了花鼓刺绣、鸽子花刺绣、梵净山风光刺绣、鱼龙图腾刺绣、生活习俗和民间故事刺绣等220个品种,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畅销,而且出口到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67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5月,松桃苗绣中的“苗族花鼓舞”刺绣系列作品被作为外交礼品使用。2013年9月,松桃苗绣鸽子花旋极图被联合国作为外交礼品使用。2015年7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松桃苗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我建议相关部委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建立‘中国苗绣研发中心’,出台对苗绣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苗绣研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及经费的扶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3月6日上午,石丽平在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时说。(唐义长)

 

分享到:5